报告显示,2021年,审计署审计了23家地方中小银行、20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截至2020年底,44家金融企业账面资产总额12.46万亿元,负债11.31万亿元。除1家亏损外,43家金融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在0.03%-14.84%之间。跟踪五大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向。
审计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包括中小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内控薄弱、外部监管不到位、普惠金融政策执行������ƽ��������失真等。
其中,中小金融机构有两个操作风险。首先,资产质量是假的。3家中小银行披露不良资产较少,为1709.62亿元。20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偏离主业、违规融资,其中坏账或逾期151.07亿元。其次,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23家中小银行中,9家资本充足率不足,13家未按监管要求对流动性进行全面实时监控,8家存在虚假或人为调整流动性指标,6家在流动性风险后采取高息揽储等短视行为。
在内部控制薄弱、外部监管不到位方面,一是内部治理机制存在重大缺陷。被审计的23家中小银行和20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普遍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治理体系不健全、监督制衡机制不到位等问题,主要是董事会和经理层职责模糊,监事会职责悬置或偏颇;内控不力,信贷管理、贷款“三查”等核心业务制度和内控流程缺失或执行不严。
二是外部监管有待加强。2018年以来,金融监管机构对23家银行进行了176次现场检查,但有些检查过于依赖金融机构提交的“注水”材料,有些风险没有提前发现和纠正。20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中有9家从未接受过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现场检查,而其余11家公司平均每两年不到一次。
此外,在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中存在一些扭曲。一方面,中小银行的普惠信贷不准确,中小银行的主要职责是支持小农业。但到了2021年3月,23家中小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10.33%,仅为亿元以上大客户贷款的五分之一,6家涉农贷款余额也已连续3年下降。
另一方面,大型银行的投资不准确,四家大型银行夸大了普惠公司的贷款。通过人为调整贷款企业类型,惠小微企业87.18亿元;24.96亿元实际流向房地产或大集团;517家小微客户中,364家没有实际业务。
不仅如此,利用普惠信贷管理的漏洞套取资金的问题凸显。两家大型银行的13.66亿元被一些个人或团伙通过注册空壳公司或虚构贸易背景等方式套取。并用于购买商品房和偿还债务。
来源为重庆新闻网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