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D。COM发布了其在餐饮外卖市场的布局信息。
6月17日,有消息称,JD.COM零售CEO辛利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JD.COM正在探索进入外卖行业的可能性。
辛力军承认,JD.COM已经“考虑和探索”引入餐饮外卖服务。至于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件事,那就要看我们的能力,看我们什么时候能组队。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JD.COM进入外卖行业,将面临美团和阿里饿了么的直接竞争。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外卖行业不乏挑战者,如百度外卖、饿了么、‘你要争取’的豪言壮语,但无一撼动美团在该领域的头部优势。
JD.COM的加入会带来新的变化吗?
百度、滴滴的外卖往事
2014年,腾讯和阿里在移动互联网的转型上大步前进,而百度则把目光投向了O2O领域。当时,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公开表示,将在O2O领域投资200亿元。
2014年1月,百度推出百度糯米布局O2O市场。同年5月,百度外卖上线,初步定位于中高端白领市场。
当时外卖战场硝烟弥漫。饿了么美团分别完成D轮和C轮融资,占据外卖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
百度外卖一开始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凭借充足的运营资金和较高的客单价,一度稳坐白领市场头把交椅,在整个外卖市场的份额也逐渐升至第三。
但是,后续剧情,最后还是卖给了饿了么。日后,百度外卖的失败大多被归结为三大战略失误。
首先,2015年,在竞争对手疯狂扩张的时候,百度外卖反其道而行之,专注于生鲜、供餐、中央厨房等外卖生态的建设,减少对用户的补贴,导致市场份额下滑。
同时,美团和大众点评宣布合并,外卖市场格局更加清晰。美团点评属于腾讯阵营。饿了么代表阿里的阵容,腾讯和阿里同归于尽,对百度外卖显然不是好消息。
2016年春节期间,为了节省节假日对骑手的高额补贴,百度外卖选择给骑手放假。这个错误的选择导致春节前后很长一段时间外卖骑手短缺,订单量锐减。
2016年10月,雪上加霜的是,一年前还表示要拿出200亿元支持O2O的李彦宏,宣布不再为百度外卖提供财政补贴。如果真的做不到,那就不要做,做出正确的决定。当被问及是否会考虑放弃外卖业务时,李彦宏这样说道。
为了尽快盈利,自负盈亏的百度外卖立即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措施:提高配送费,降低补贴,提高佣金比例,导致商家和消费者纷纷转移平台,百度外卖的市场份额一落千丈。
市场份额日益减少,没有找到新的融资,百度外卖估值下降。此时的百度集团也已经失去了对O2O的热情。
2017年7月,百度宣布人工智能为新的战略目标。同年8月24日,百度外卖被饿了么收购,估值5亿美元,仅为后者的1/12。
再来看看滴滴。2018 年 2 月,通过一张 " 骑手招募令 ",出行巨头滴滴似乎在宣告进军外卖领域。随后, " 滴滴配送 " 客户端在 APP 应用商店上线,应用描述正是 " 连接餐饮商家和外卖用户 "。
2018 年 4 月 9 日,滴滴外卖正式于无锡首次上线,并在当天宣布达成 33.4 万单,号称成为无锡市场份额第一的外卖品牌。
与百度外卖早期忽略对用户的补贴相反,滴滴在无锡的一场补贴大战就此爆发,但高额补贴的背后同样深藏隐患。
用户端每单补贴 18 元、商户端每单补贴 6-8 元、骑手端每单补贴 18 元 …… 如此算下来一单的补贴成本超过了 42 元。按照滴滴外卖宣称的第一天 33.4 万订单量计算,仅仅一天,滴滴的补贴已经超过了 1400 万元。
凭借高额补贴占据无锡市场后,滴滴开始在全国更多城市上线。
2018 年 9 月,滴滴外卖计划当月进驻济南,但却被意外叫停,无限期延迟。不但发展暂缓,滴滴外卖的成交单数也出现了大幅缩水。
2018 年 5 月,滴滴外卖在无锡订单暴跌超过 50%,系统派单量骤减,骑手单笔报酬也遭大幅度下调,外卖小哥队伍也有所流失。其他业务城市也开始出现订单萎缩的情况。
按照滴滴的打法,新入驻一座城市的投入耗费巨大。以郑州为例,滴滴投入大量资源,用钱 " 砸 " 出了市场,却在两个月后停供市场补贴,这跟用钱打水漂没区别。郑州也就此成了滴滴外卖的 " 终点站 "。
2019 年 2 月 15 日,滴滴宣布 " 过冬 ",计划裁撤约 2000 名员工和非主营业务,滴滴外卖赫然在列。2 月 19 日,滴滴被曝有意整体裁撤国内外卖业务。3 天过后,滴滴确认将关闭国内外卖业务。
自信的京东,摩拳擦掌
相比于百度外卖与滴滴外卖,京东具备前两者所欠缺的发展优势,那便是物流履约体系的深耕。
从此前京东发布的财报不难看出,京东过去几年对于物流、供应链基础设施的打造和投入,使其在疫情等不确定大环境下,在穿越经济周期、抵抗环境风险能力方面具有优势,未来这一投入还将继续。
而京东物流履约能力的品质与口碑,也一直是支撑其核心电商业务、社区团购、下沉市场等多方面发展的基本盘。
京东方面也释放了类似的信号。面对媒体采访,辛利军并没有明确说明京东对外卖业务的发展计划,但他也明确表示,京东关联的物流公司达达集团在同城配送方面拥有 " 强大的能力 "。
从配送上来说,打通 " 最后一公里 " 是外卖业务的关键,而京东体系中的京东到家、达达快送等平台,也早已具备匹配外卖业务的配送能力。
当然,餐饮外卖乃至整个本地生活业务的崛起,不能只强调配送履约体系,商家、供应链资源以及用户心智的争夺同样是核心环节。
美团财报显示,截至 Q1 季度,美团年度交易用户数达 6.93 亿,同比增长 21.7%;年度活跃商家规模达 900 万,同比增长 26.6%,用户平均年交易笔数达 37.2 笔,同比增长 21.9%。
美团在财报中强调称,Q1 季度交易用户数及交易频次均同比增加,尤其是中高频用户的交易频次增速超过平均水平。美团进一步强化了餐饮外卖的消费者心智,并积累更多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优质消费者。
由此可见,京东想要在外卖业务有所突破,对美团形成冲击,就将必然经历一场硬仗。
另一方面,京东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促使其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故事。
今年 3 月 1 日,快手切断了淘宝、京东联盟的商品链接。在业界看来,快手这一系列 " 切断外链 " 的举措,意在降低流量外流,通过自建电商生态,实现流量聚集 - 电商变现的商业模式闭环。
类似的战略路径,另一个短视频直播平台抖音实践得更早,其在 2020 年 10 月就已宣布 " 断链 ",不再支持第三方来源的商品进入直播间购物车,转而大力扶持抖音为电商业务量身打造的 " 抖音小店 "。
随着快手的断链,两大头部短视频平台都完成了自有电商平台的闭环,这无疑将对京东等老牌电商巨头造成分流和冲击。
当然," 敌人 " 不单单只有抖快,还有另一大巨头美团。
美团 2021 年财报显示,新业务逐渐开始成为美团业务的核心。新业务主要为美团旗下三款社区团购 APP:美团优选、美团买菜以及美团闪购。
为了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客群,三款 APP 采用差异化布局,商品品类囊括食品生鲜和日用百货,到货方式以次日达和当日达为主。
在这样的业务模式下,美团通过拓展平台全品类服务,推动了传统电商 " 外卖化 " 的转变,这其实也对原本的线上网购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替代效应,同样是京东、阿里们不容忽视的竞争阵地。
ZAKER 新闻出品
文 / 曾宪天 实习生 樊子佩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