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研究:中国有可能降息吗?-德尔惠

日期: 栏目:经济资讯 浏览:2 评论:0
最近债市整体横盘震荡,但是投资的感觉差,波动大,效果不大。疫情仍是影响市场节奏的最关键因素,但可预测性较弱。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国内是否继续降息的讨论又开始了。我们认为,当前经济问题的本质是长期和短期不确定性下微观主体活力不足,解决办法是控制疫情,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经济和就业仍然面临压力,但货币政策还应考虑效率、外部约束、副作用等。更好的方法是,在疫情结束时,从财政上努力观察经济恢复的努力。如果经济仍然无法恢复到潜在增长率,那么就做出决定。其中OMO似乎空间不足,LPR有下行压力。本周疫情反复对利率有利,但海外加息预期是掣肘,频繁震荡继续占优。

国内会否继续降息的讨论又起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国内是否继续降息的讨论又开始了。支持降息一方的观点是:第一,当前经济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下行压力。在疫情地产的外部因素叠加下,经济下行压力甚至大于2020年;二是稳增长政策仍然不足,尤其是财政面临较大缺口;第三,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的重点是宽信贷。而宽信贷苦于有效需求不足,信贷难扩。因此,仍然需要降息来刺激有效的信贷需求。第四,长期来看,中国的中性利率处于下降通道,所以同样的政策利率水平在今天已经过高,甚至高于中性利率水平,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紧缩效应。

解决当下经济问题的关键或不在降息

要回答是否降息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当前经济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一、长期因素:中美关系、全球贸易链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在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同时,整个社会激励机制处于重建期。二是短期因素:在疫情冲击下,企业面临供应链断裂、俄乌冲突等导致的成本高、订单疲软、信心不足等经营困难,活力明显不足。居民失业率较高,在不确定性增加时期,预防性储蓄增加,主动负债减少。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关键不是降息与否,而是控制疫情,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在政策层面,财政政策是保护市场主体、撬动总需求的关键,货币政策单独作用有限。

降息面临外部制约和负面作用

上周,欧洲央行正式宣布加息。短期来看,预计欧洲央行的加息还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此外,美国公布5月CPI通胀再度超预期,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7月份或之后,中美政策短期利率大概率也将开始倒挂,这将制约国内货币政策。而且降息也有一些副作用:一是对称降息可能会牺牲储户等弱势群体的利益;第二,降息可能会侵蚀金融机构的净息差;第三,可能导致经济“脱实向虚”;第四,降息可能是对未来的一种透支;第五,货币政策仍有保持“内外平衡”的目标;第六,通货膨胀仍然是一个长期问题。此外,前期“存款减少-LPR减少”的形式绕过了MLF,市场利率已偏离政策利率数月,使得降息略显尴尬。

OMO降息的必要性不强,LPR仍有调降压力

权衡利弊

风险:货币政策收紧超预期,美联储加息进度超预期。

  来源为重庆新闻网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