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6日,在曹操之旅的B轮融资发布会上,各方宣布以苏州国有为主的5家机构共向曹操之旅投资38亿元。当事人披露的这些机构包括苏州相城金控集团、苏州高铁新城国控集团、苏州城投公司、农银国际苏州公司、东吴创新资本。
从媒体报道的内容来看,这5家机构中,苏州相城金控集团和相城区所属的苏州高铁新城国控集团是主要出资人。后来据媒体报道,曹操将国内运营总部设在苏州相城区。
李书福在当时的发布会上表态,支持曹操此行。他表示,吉利集团创新性地将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新能源技术应用于共享出行领域,赋能曹操出行全方位。吉利控股集团将加大投入,助力曹操出行发展。
然而几个月前,这声音还在响,曹操此行立刻打脸。33546年6月8日,有媒体曝出曹操之行大量裁员,裁员比例高达40%。
说实话,消息出来后,全网震惊。公开资料显示,曹操出行成立于2015年,被吉利控股命名为‘互联网新能源’出行平台。凭借吉利汽车十几年的品牌积淀,它的诞生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然而曹操出生的时候,国内网约车市场已经是红海市场。经过几年的浴血奋战,滴滴占据了绝对份额,实际上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但曹操的硬伤之旅,凭借吉利品牌和李书福的个人号召力,以及“公共持证公交司机”的差异化竞争模式,成功存活下来,成为网约车江湖的重要角色之一。
2018年初,成立三年后,曹操完成了10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李书福的几个浙江朋友也加入进来,估值100亿人民币。
无独有偶,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滴滴于2021年6月底“秘密”在美国上市,突然遭到七部委网络安全审查。随后滴滴APP因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被下架。
确实几家欢乐几家愁。江湖自古如此。滴滴遇到厄运,曹操出行就立马跳,似乎想借此机会抢占更多地盘。他左手烧钱补贴用户,右手布局城市运营。风助火,发展迅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述38亿元的苏州国有资本,奔向曹操之行。
但想不到才过了九个月。在38亿元的加持下,曹操之行不仅没有在网约车市场的红海中自由遨游,反而陷入了为了生存而裁撤员工的境地。
对于上面提到的裁员传闻,曹操之行也给予了公开回应。回应称,此次裁员“消息不实,此次调整是正常的业务优化”。
那么这种业务优化和裁员有什么不同呢?曹旅行时讲得这么冠冕堂皇?网上,曹不会旅游,而且他造新词的能力似乎很不错。至于优化比例是否为40%,回应含糊其辞。
总的来说,企业作为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更要有保障民生、解决就业问题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企业不会裁员,除非
如果曹操之旅的大股东不是吉利控股,换句话说,如果曹操之旅的实际控制人不是李书福,如果曹操之旅在去年9月初刚刚拿走38亿元苏州国资,李书福在收钱仪式上表示将全面授权曹操之旅,帮助其快速发展,那么业内或许不会对曹操之旅的大规模裁员感到如此意外和莫名其妙。
a股上市公司融资后变脸是家常便饭,曹操此行其实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不禁感叹,国内企业的悟性之高。
有人说曹操出行。
裁员,不是钱的问题,这个企业不缺钱,而是因为疫情的原因,网约车市场受到冲击,司机揽单不易,企业业务量下降。这当然是个显见的理由。但问题是,那些同在网约车江湖,却没有融到资的、或者融资规模小于曹操出行的,为什么在业务优化方面,不见这么大的动静?前一阶段,有媒体报道说,滴滴正在大规模裁员,前提是滴滴已经被摩擦成这个样子了,它的裁员业界似乎表示理解。
所以,笔者认为,曹操出行拿到钱就变脸,枉负了苏州国资的一片心意。
疫情起伏只是外在的因素,其内因也不应被忽视。
内因是什么?从曹操出行的大规模攻城略地以后,却屡屡被曝违规,被监管部门连续处罚,被用户大规模举报等一系列事情上,曹操出行的短板或者说内因在哪里,读者自可窥见一斑。
启信宝的信息显示,曹操出行的运营主体杭州优行科技有限公司,其“启信风险”高达6393项,其中自身风险671条,提示法律信息354条,关联风险5368条。
启信宝信息中,曹操出行被各地相关部门处罚的信息泛滥,尤以深圳市交通运输管理局对曹操出行的处罚最多。
仅2022年5月24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就给曹操出行发出了29张罚单,每个罚单处罚1万元,当天共需缴纳罚金29万元。其他城市的罚单,也屡见不鲜。
这些罚单的内容显示,曹操出行违法违规行为主要体现在“未取得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的人员驾驶出租汽车提供营运服务”、“网约车经营者明知或者应当知道网约车驾驶员将个人所有的网约车交由他人提供营运服务”、“提供服务车辆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未将车辆运营信息实时传输至主管部门监管系统”,等等。
其中,因提供服务的车辆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无证运营,在曹操出行被处罚案例中,所占比例最大。
信息显示,因为无证运营,曹操出行陆续被深圳、厦门、杭州、南京、北京等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处罚。
另外,因为司机爽约、乱收费、退款服务、客服态度差等事宜,曹操出行在黑猫平台上,共接到了3700条左右的用户投诉。
行文至此,相信读者对于曹操出行落到今天这种裁员求生的境地,其中各种原因,应该心知肚明,无须赘言了。
李书福曾发表观点认为,合规经营是网约车平台运营的底线,越合规发展,越受人尊重。对于曹操出行这样的规模企业来说,也是很好的发展机遇。
但曹操出行的现实中,其所到之处所行之事,却让业界大跌眼镜。未来的日子里,不知道曹操出行是奋力上岸呢,还是请求大老板李书福修改底线呢?读者朋友不妨拭目以待。
去年9月份看好曹操出行且拿出30多亿元的苏州市相城区国资机构,看到笔者文章后会作何感想?
事实上,虽然苏州市国资确实很牛,有实力,但38亿元的金主是苏州市辖区之一的相城区国资,说实话其实力是不宜妄自菲薄的。
资料显示,2021年苏州市实现GDP2.27万亿元,超过了很多省级行政区,但相城区GDP仅有1057亿元,在苏州市十个区级单位里,排名倒数第二,且与第九名吴中区相差500多亿元。与前三名昆山市的4748亿元、苏州高新区的3330亿元和张家港的3030亿元,更是悬殊太大。
可以说,相城区国资拿出30多亿元入股曹操出行,是使出了很大的力气的,下了很大决心的,也是抱了很大的期望的。
最新的股东名册显示,目前由相城金控集团、苏州高铁新城国控集团和苏州城投公司担任股东的苏州市相城区相行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持有曹操出行运营主体杭州优行科技公司7.4468%的股份,另外农银国际投资(苏州)有限公司持有1.5957%,东吴创新资本持有0.5319%。
照此计算,上次苏州相城区国资等几家战略投资者,合计持有杭州优行科技公司股份比例为9.5744%,按照投资金额38亿元计算,则投后估值高达397亿元。
那么这个接近400亿元的天价估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是苏州相城区国资机构看走眼了,还是李书福画的饼足够诱人?
但不管如何,当初曹操出行的这个天价估值都应该值得各界反思。若不是此次因所谓的业务优化事件,曹操出行这38亿元天价估值下的融资,仍会被业界奉为经典案例而津津乐道。
但仅仅9个月后,曹操出行不仅未能在业务上挑战滴滴,鞭打高德,脚踏哈罗,反而成了媒体评判甚至嘲弄的对象,恐怕苏州相城区国资部门和李书福本人,当初都未有所预料吧。
笔者认为,曹操出行裁员也好、被处罚也好,有了这400亿元估值垫底,未来曹操出行再度引资,或者李书福家族出让股份进行变现,李书福都是最大的赢家。
从这个意义上讲,李书福是利用了苏州国资机构的招商引资的急切心理,而为自己提前布置了一场大棋,棋局刚刚开始,自己就坐上了山顶。
当然,曹操出行真如李书福所言,被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科技出行平台,参与各方都会成为赢家。但从前文所述的事实来看,这条路或将更为漫长。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