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自述:名校光环不能保证你成为“录取者”——德尔惠

日期: 栏目:重庆新闻 浏览:2 评论:0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2022届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他们中的一些人将继续他们的学业,而另一些人将很快进入职场,开始他们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疫情之下,今年毕业生的求职之路注定不平坦。他们不仅要面对“云面试”、“云实习”等突如其来的考试,还要面对招聘会和部分考试的延期,供给侧用人单位招聘计划的变更等等。这些毕业生如何顺利走完进入职场的“最后一公里”,找到心仪的工作?

中新经纬近日推出“2022就业季”系列报道,对话这一代毕业生,倾听他们的求职经历,希望对正在求职的毕业生有所启发。

杨(化名)是北京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经济学硕士。作为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他丝毫不敢放松。求学期间,他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实习,在一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实习,在一家证券公司实习。最长的实习持续了八个月,他终于拿到了心仪的offer。

以下是杨曦的自述: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才真正体会到找工作的艰难。因此,我们为找工作的学生建立了一个互助小组。在这个群里,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还会分享自己获得的相关信息。我们还给这个群体起了一个很有寓意的名字,叫“要约收割机”。

为了求职,我投了很多简历,大概有几十份,大部分都得到了反馈,进入了校招和选拔程序。

但是,作为一个名校的学生,名校的学历背景可以保证通过许多公司的简历筛选环节,到了在笔试、面试环节,其实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了,并没有特别的优势。可能或多或少是自信的,他对笔试和面试的准备很严格,对其他任何事情都没有特别的感觉。

大部分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都是笔试和复试。这是我在我参加了十几家公司的面试,收到了两个实习考察offer、一个口头offer和一个正式offer。我是在校招流程的不同阶段随时进行取舍的,最后选择了唯一一个正式offer的公司。.实习了很久的一家经纪公司虽然春招还没有结束,校招过程中还是有机会的,但是很有可能不会改变选择。

说到实习,我觉得实习经历对我帮助很大。我有过三次实习经历,分别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一家证券公司。不同阶段的实习经历有不同的收获。我早期的实习经历主要是增加了我对工作岗位的感性认识,而我后期的实习主要是帮助我接触到我打算做的工作。

要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我觉得学历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另一个好处是有相关行业的实习经验。我在过去实习中所做的工作不仅帮助我更加了解我想应聘的职位的工作要求,还为面试提供了话题。

大四开始实习。我第一次实习是在一家互联网公司。那时候我没有求职目标,所以没有拒绝大的互联网公司。但我并没有考虑把互联网行业作为我职业生涯的起点,主要是因为在金融行业可以更多的利用我的学习和积累。

第三,申请了券商实习。经纪公司真的很忙,这个我也有心理准备。实习四个月后,我留了下来,然后继续做了入职前的实习。这个实习做了八个月了。

据我观察,身边的同学大部分都能找到工作,80%左右找到了工作,但就业满意度参差不齐。在我看来,就业的难点主要在于多种因素的取舍和均衡,比如薪酬待遇好的工作可能工作强度很大,工作、生活相对平衡的岗位可能成长预期较差,发展前景好的工作可能户口指标不好解决。

即使是在读博士,其实没有轻松的工作,只有“躺平”的人,也经常需要熬夜加班。总的来说,目前工作的强度我可以接受。

如果要我给弟弟妹妹们找工作的建议,我觉得,第一,可以专注很多领域,但是要有一个主攻方向。合适的岗位可能存在于不同的行业、公司、部门,需要更多的关注;同时,设定主要目标可以让准备面试的效率更高。第二,最好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追求实践的质量。实习的目的是了解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积累相关的实践经验。实习时间越长,收获往往越多。第三,校招笔试可以通过考试来练习,不用花费太多精力。

未来打算在北京长期从事证券行业,然后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不断的学习更新职业规划。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